安妮·弗兰克(法新社)
参考消息网9月2日报道澳大利亚“对话”网站8月14日刊发题为《安妮·弗兰克是谁?》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现代欧洲史和犹太史副教授扬·拉尼切克。内容编译如下:
数以百万计的人读过她的日记,观看过剧院和银幕上的各种演绎,或者参观过以她的故事为主题的展览。在阿姆斯特丹的那栋房子前,人们经常会排起长队。她在那里秘密度过760天,躲避盖世太保和与他们勾结的荷兰人。
人们引用她日记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这句话因好莱坞电影而不朽。她说:“尽管发生了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们的本性是善良的。”
这句话是15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1944年7月写下的。3周后,她和家人就被纳粹抓走了。这句话代表着一名青少年的纯真,或许是天真烂漫,战后却成为纳粹大屠杀最具标志性的象征之一。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善良终将胜利。这使得安妮的遗产成为一个容易被接受的比喻,为活动家和政治议程所用。
但安妮·弗兰克究竟是谁?
从藏身密室到集中营
安妮莉丝·玛丽·弗兰克1929年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希特勒上台并颁布第一部种族法后,她的父母奥托和埃迪特决定带着安妮和姐姐玛戈特去荷兰。即使在1940年德国入侵荷兰后,他们仍继续住在阿姆斯特丹。移民美国的尝试失败了。
愈演愈烈的迫害不断限制着他们的生活。1942年初,纳粹开始计划将犹太人驱逐到东部。7月,安妮的姐姐玛戈特接到一个电话,要把她送往被占领的波兰。一家人决定躲藏起来。
他们在秘密的附属建筑里待了两年多,最终又收留了4名潜逃者:范佩尔斯一家,包括他们十几岁的儿子彼得,以及牙医弗里茨·普费弗。他们得到了一群人的支持,其中最有名的是米普·吉斯和扬·吉斯。他们生活在幽闭恐怖的空间里,一直处在紧张不安之中。
1944年8月初,他们被出卖了。纳粹把他们送到韦斯特博克的中转营,从那里他们接着乘坐最后一班火车前往奥斯威辛。一个月后,玛戈特和安妮与她们的母亲分离,被送往德国中部的贝尔根-贝尔森。
她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很快恶化。战争即将结束前,过度拥挤的集中营爆发斑疹伤寒,安妮和玛戈特未能活下来。被从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出来的奥托,是藏身密室的8人中唯一活下来的人。
用日记描述躲藏生活
安妮在13岁生日那天得到一本红格子日记本,不久之后她就搬进了秘密的附属建筑。她只是偶尔写点儿东西,但这本日记很快就成了她形影不离的伙伴。在这里,她可以倾诉自己的感受。
日记采用了给想象中的朋友姬蒂写信的形式,生动再现了躲藏中的生活,详细描述了日常生活。这也让安妮能够发泄与母亲、范佩尔斯太太和普费弗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带来的沮丧感。
在后面描述中占据主导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她与彼得不断发展的关系,两人的关系最终变得浪漫。
1944年3月,安妮在广播中听到流亡的荷兰教育部长赫里特·博尔克斯泰因要求听众保留他们在纳粹统治下生活的文件证据。安妮开始重写自己的日记,并打算将其公开。这使这本书变成日记形式的回忆录。
安妮的写作尚未完成,突袭就中断了她的努力。日记并非全部保存下来。原稿中至少有一卷(涵盖一年多的时间)已丢失,而安妮1944年3月后撰写的版本中,它确实存在。
奥托于1945年6月回到阿姆斯特丹。在收到安妮没有活下来的消息后,米普·吉斯把她在附属建筑中找到的安妮的日记交给了他。奥托决定出版这本日记。
日记很快就火了,尤其是在美国。不久之后,有人努力将其改编成戏剧和电影。奥托同意了,因为他需要钱来保护这栋房子。
该剧于1955年在百老汇首演,并于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安妮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编译/王海昉)